研途之星|林婧:研途有光,志愿同行
发布时间:2025-11-14 02:54:16
-
个人简介/ 01

林婧,女,浙江工商大学会计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员。浙江工商大学五星级志愿者(志愿时数达946.31小时),2025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个人成果/ 02

所获奖项:
2025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2025年“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第二届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技能大赛”国家一等奖
2025年浙江工商大学“思政微课大赛” 一等奖
2025年浙江工商大学“优秀党员”
2024年“挑战杯”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主体赛 银奖
2024年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 金奖
2024年浙江工商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工作者
2024年浙江工商大学“优秀团员”
浙江工商大学五星级志愿者(志愿时数达946.31小时)
组织任职:
校青峰人才学院宣传委员
校研会志工部工作人员
会计专硕2401班党支书
个人访谈/ 03

问:您最近成功获得2025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可否谈一下您的经验感受呢?
能够获得2025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对我而言是一份意外的荣幸,也是一份厚重的肯定。本科的时候,总觉得“国奖生”学长学姐们的履历都非常“硬核”,和不善科研、不善表达的自己距离甚远。因此,当看见公示名单中自己的名字的时候,惊喜的同时,更多的是感激。非常感谢学校和学院一直带领我成长的老师们,语重心长地带着我分析现在的短板,教导我要成为“善作善成”的“青年实干家”;也鼓励我不断“试错”,给我锻炼的机会,在失落的时候告诉我“要相信‘木林森’扎根的生长力”。也非常感谢在班级、乐团、比赛和学生工作里相识相知的每一个朋友,他们用话语给了我很多力量,也陪伴和见证了我“在无数个选择中走向自己”。
若论经验,我始终觉得每个人的自身条件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并没有固定的“成功模式”,但心态可以共享。在提交申请材料的时候,我也曾遇到了很多只是因为“觉得很难评上”所以和国家奖学金失之交臂的同学。所以我想说,“不要羡慕,只管迈步”,把手边每一件事情都认真完成,也对眼前每一个机会都勇敢尝试,也许收获就在那某一个运气爆棚的瞬间。
当然,我也始终相信,“履历丰富”并不等于一路顺风,“看似无为”并不意味一事无成。所以,相较于这个已达成的“支线任务”,我希望自己能够在研究生阶段继续探索之前未解锁的“剧情走向”,找到属于自己不留遗憾“结局”,把每一天都过得充实且有意义。
问:您如何理解“志愿精神”?它在当代社会的意义是什么呢?
我所理解的“志愿精神”,不仅仅是字面上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更是一种甘愿牺牲个人利益、追求公共利益的利他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仁者爱人”的现代化传承,也是一种源于内心、更深层次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我认为在现代社会,志愿精神是一种实现“天下大同”的精神纽带。它不仅可以将每个个体用超越物质追求的思想团结起来,还能驱动更多人关注弱势群体、挖掘社会需求,为社会发展注入温暖的底色。
问:您所在的“非遗所思”志愿服务团队项目斩获全国一等奖,可否谈一下您在此次志愿服务过程中的经历与感悟呢?
此次大赛于我而言,是一次与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的“深度对话”。从知识测评、案例分析到工作展示,循序渐进的赛程让散落的知识点与日常实践串联成体系,也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认识中国、服务中国”的使命担当。
前期准备过程中,我和“非遗所思”项目度过的点点滴滴,是与非遗文化跨越千年的触碰与回望,更是对传承人们多年坚守的感动与铭记。第一次感受到“坚守”的魅力,是在莫高窟看见墙面堆金技艺在灯光折射下绚烂夺目后,讲解员对传承人如何保护该技艺的娓娓道来。之后我聆听到南宋官窑瓷传承人金先生的话:“这是我最喜欢的事情”;也听到富阳竹纸传承人庄先生说:“这个是要留给子孙的”。这些质朴的话语都让我更加坚信,我们所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也是值得“坚守”的。
现场比赛过程中,在答辩现场中数次看到视频结尾的合影的我,突然深刻地感受到,原来有这么多人“坚守”着“非遗所思”:“他们”是和我一起披荆斩棘的队友和老师。我们一起在高铁上抱着政策文件昏昏欲睡,却在深夜讨论案例分析分工时仍孜孜不倦;“他们”是在幕后鼎力相助的朋友们,默默地为团队整理题库、修改讲稿、采购物资;“他们”还是朝气蓬勃的校志协小伙伴们,在有需要时能第一时间赶到。
“非遗所思,思之,悟之,行之”。虽然这次大赛已经结束,但是“非遗所思”的征程却不止于此。我相信未来“非遗所思”团队会汇聚更多青春的身影,让乡村的“根”与“魂”在青年人的共同努力下焕发出独属于我们这一代的光。
问:您的志愿时数高达946.31小时,请问您是如何平衡学习、生活与志愿服务的时间安排呢?
其实很多时候,我觉得志愿服务是一种能够释放压力和缓解焦虑的方式,它和学习生活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时间安排上我是这样做的:
在参与志愿活动的时间上:在课程比较多的时候,我会选择周末以及空余时间参加一些校内或者周边社区的志愿活动;在课程比较少的阶段,比如大三大四和节日假期,我会选择时间跨度比较长的社区志愿、暑期支教或者一些大型赛会的志愿服务活动。
在参与志愿活动的内容上:我比较倾向于参与具有不同内容、面向不同对象的志愿服务,丰富自己的经历的同时锻炼自己的能力。如果是学习任务比较重的时候,我会选择对能力要求比较低、主要和社会各个年龄段做交流的志愿服务,比如去周边社区流浪动物收留点、少儿活动中心等等;如果是学期期中或者假期,我倾向于参加一些需要充分的前期准备的志愿活动,比如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等等。
问:对于想要加入志愿服务队伍的同学们,您有什么建议与他们分享?
关于建议的话,除了按时地签到签退、认真完成岗位任务之外,还想提醒大家应该要怀着“助人为乐”的心态去享受志愿服务。在五星级志愿者的申请书上我是这样写的:“也许有人会觉得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更多只是为了志愿时长而在入党评优获取优势,亦或是所谓的‘见世面’,但对我而言,我把志愿服务视为心灵的慰藉,它总能为我带来能量。我很感谢志愿服务让我学会了热爱生活,也在悄然之间改变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很多时候,我们都小看了一句话、一个举动造成的影响。
作为研究生,虽然在很多时候我们无法上调志愿服务客观上的优先级,例如在招募志愿者的时候,可能一项紧急事项的发生都将导致人员频繁地变动,但是在主观上,志愿服务带来的体验是深刻的:也许你会忘记第一个被问到的路线名称,但却不会忘记一声声“谢谢”所带来的触动;也许你会忘记提交的申请材料的内容,但却不会忘记远赴异地支教时夜空中璀璨的星星。
很感谢在志愿服务里遇到的每一个人,无论是悉心指导的老师、相互包容的同学,还是给予帮助的村民叔叔和工作人员……每一份因善意而得到回报的善意都值得被珍藏——我想每一个志愿者应该都是这样想的。
个人寄语/ 04

其实我目前处于刚适应研究生生活的阶段,也处于一个“目标完成中”的状态。成为“商小研”一年之后,我更深刻地认识到,研究生和本科生相比,有着更加灵活的日程安排,和专业导师更加深入的交流,但也需要面对更多的科研压力和就业压力。对我来说,研究生意味着“学生时代”的副本即将结束。之前我常常陷入对未来的迷茫和焦虑里,但是某天偶然看到一则帖子让我备受鼓舞:“如果把人生80年换算成一天,那现在25岁的我们正处在7:30的朝阳里”。
所以,祝愿我们都能以朝阳的生机去感受世界,以朝阳的光亮去回馈世界,也以朝阳的温度去温暖世界。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来源:会计研会
审核:徐航烁
负责:吴少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