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院学术沙龙第一百一十六期简报
发布日期:2020-10-29 阅读:481

主题:《信任与社会分工》

报告人:杨国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时间:2020年10月27日(星期二),14:00 - 16:30

内容摘要:

在当前中美贸易战“去分工”的背景下,我国主张形成以本土企业为主的跨区域互补分工模式。另外,近年来创新的复杂性和难度远远超过过去,通过分工来利用外部资源进而提高自己的价值变的越来越重要。社会分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社会分工却无法无限细分,原因是什么呢?另外社会分工该用什么去度量呢?

杨国超老师的这篇文章中提到了两个因素: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其中社会条件中的法律制度无法有效地保障研究成果的产权,因此需要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配合。研发外包的数据为度量社会分工提供了宝贵机会,但是正式制度无法完全解决研发外包契约的不完备性,还需要格外依赖非正式制度,即信任。文章认为信任的本质是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合作进而促进社会经济增长,信任促进社会经济增长的根本机制就是社会分工。文章对信任与企业研发外包行为的关系进行了检验,还进行了不同条件下信任对企业研发外包行为影响差异的检验,发现信任会促进企业做出研发外包的决策,在交通越便利、服务业和金融业越发达地区更为显著。

在现场交流环节,学院老师对文章进行了深入交流,涉及社会分工的度量方式是否合理以及具体计量处理的问题等。

杨老师对信任的度量是采用张维迎2002年的问卷调查中得到的各省信任水平,数据年份有点久远,但是他对于社会分工的度量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当前我国不断强调创新能力,而社会分工可能会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因此对社会分工的度量是一个具有潜力的研究。

11.jpg

112.jpg

关注学院微信